李振國:澳博彩業間接縮窄粵澳合作發展空間
中評社 | 2017-10-26
中評社香港 10 月 26 日電(記者 蘭忠偉)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日前在「粵澳合作發展論壇」中表示,回歸之前曾經存在的跨境投資合作及優勢互補模式,經已不能配合澳門博彩旅遊業或廣東省經濟轉型後的發展需要。除廣東仍然作為澳門重要的產品來源地外,兩地之間的合作熱度亦逐漸冷卻下來,與兩地蓬勃發展的經濟勢頭完全相反。另外,博彩業的發展不但未能夠拉動其他產業同步擴張,出於生產要素會向具備比較優勢行業流動的無形力量,使澳門的經濟結構更單一,間接縮窄粵澳合作發展空間。

回歸前的市場主導

李振國指出,粵澳的歷史一脈相承,文化交流及經貿合作歷史悠久。廣東為澳門生鮮食物、日用必需品的重要來源地。受當時的「紡織品多纖協定」所影響,回歸之前經已有不少澳門製衣廠商被內地改革開放及鼓勵外來投資政策所吸引,將部份生產工序北移到珠三角地區。該合作模式俗稱為「前店後廠」。該模式能夠成功是因為順應當時粵澳兩地的比較優勢進行合作互補,能夠配合當時兩地的社會狀況和充分利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及澳門的出口配額。因此合作主要由市場力量推動,兩地政府只提供適當的配套。

回歸後的經濟結構單一化

到回歸之後博彩業開放,個人遊政策的推出,澳門完全從製造業主導轉型到由博彩旅遊服務主導的經濟結構。由於服務提供的地點必須在澳門,因此回歸之前曾經存在的跨境投資合作及優勢互補模式,經已不能配合澳門博彩旅遊業或廣東省經濟轉型後的發展需要。除廣東仍然作為澳門重要的產品來源地外,兩地之間的合作熱度亦逐漸冷卻下來,與兩地蓬勃發展的經濟勢頭完全相反。另外,博彩業的發展不但未能夠拉動其他產業同步擴張,出於生產要素會向具備比較優勢行業流動的無形力量,使澳門的經濟結構更單一,間接縮窄粵澳合作發展空間。

政府積極干預創造市場

就澳門經濟發展過分集中於博彩業,中央政府早於《十一.五規劃》當中提出需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同時將加強粵澳合作視為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另外,於 2009 年發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當中,亦明確提出需要支持粵港澳合作發展。2011 年 3 月粵澳兩地政府在北京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當中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安排,以合作開發橫琴作為重要的目標。《框架協議》的簽定反映粵澳合作具備戰略性的意義,可視為利用行政手段創造有利粵澳合作的條件,加上公共投資以補充現有的不足,打破由市場力量所造成的一業獨大情況,屬於經濟理論當中典型的政府干預及創造市場。

李振國表示,在中央及粵澳雙方積極推動下,粵澳合作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特別在開發橫琴方面。在過去幾年粵澳合作亦出現一些的階段性成效,按《廣東統計年鑑》資料,2010 年廣東省與澳門簽訂的合作協議合共 113 個,實際利用外資 3.02 億美元。到 2016 年合作協議上升到 589 個,實際利用外資 6.44 億美元。

「由政府牽頭進行公共投資,創造誘因扶持具潛力的行業,創造戰略性市場及良好營商環境,配合澳門長遠持續發展及推動粵澳合作等措施,屬於非常普遍的做法,符合發展經濟學的原則。」李振國坦言,然而在進行干預扶持的過程中不能完全逆市場而走,無需求大求全,必須針對澳門所具備的優勢加以利用。更重要是推動新興行業的商業化、市場化、讓行業能夠獨立生存及持續健康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