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稅與澳在灣區發展定位背道而馳 柳智毅:對症下藥訂旅策
澳門日報 | 2019-04-08
本澳旅客量屢創新高,入境客量破紀錄已不僅局限內地黃金周期間,小長假、甚至平日的周末試過創新高,承載力再次引起熱議。旅遊局早前表示正研究是否徵收旅客稅,以改善旅遊基建。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徵收旅客稅須考慮綜合因素及明晰目的,若徵稅為減少旅客,會與本澳在大灣區的發展定位背道而馳。政府可針對旅客對社區及居民的影響,作長期追蹤及分析後“對症下藥”,訂定更有效的旅遊政策。

明晰目的通盤考量

坊間對於徵收旅客稅持兩極意見,旅遊局則抱持開放態度作研究。柳智毅表示,徵收旅客稅有好有壞,現階段不宜過早評論。但他認為,若將來考慮徵收旅客稅,政府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徵稅目的是為了改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設施及基建、增加旅遊資源,抑或為了減少旅客來澳。不同的目的會連帶影響收稅的金額、方式等,必須有通盤的考慮。

設障或阻三地人流

他指,有不少熱點旅遊地的國家,已開展徵收旅客稅政策,包括入境、離境稅;酒店、機票額外加額等不同形式收稅,通過徵稅以完善旅遊設施,及加強宣傳當地的旅遊文化及產品等。若按國際慣例及經驗,收取一百至二百多元的旅遊稅,相信對一般旅客影響不大,但自由行或低端旅客可能會受影響,從相關角度出發可能會做到減少旅客量的效果。

柳智毅提醒,雖特區政府可參考相關做法,但必須首要考慮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本澳的定位是發展世界旅遊休閒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出多項措施,希望打通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快融入發展。若以減少旅客作徵稅主要目的,會與大灣區的發展方向及精神背道而馳,為三地人流方面設置障礙。重申政府應多聽社會各界意見,審慎研究徵收旅客稅。

宜作長期追蹤調研

坊間部分意見贊同徵收旅客稅以減少旅客,歸根究底出於旅客量“爆錶”、城市承載等問題。根據旅遊學院一七年的“澳門旅遊接待能力”研究顯示,估算本澳最佳旅遊接待能力為每日十一萬人次,但相關數字已不合時宜,至今亦未有新的相關研究。他表示,由於承載力的可變性很高,且每日的旅客量亦有不同,相關數字只可作參考。雖然居民認為旅客量“爆晒煲”,但亦有中小企認為旅客不夠,未能受惠於旅客消費。

他認為,政府除多宣傳本澳不同景點,分流旅客;制訂旅遊政策時亦要平衡考慮商界及居民的需要。建議政府針對旅客對社區及居民的影響,以及旅客對中小企商戶的影響,作長期追蹤及調研分析,相信比起只調查承載的報告,對制訂政策可起更具體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