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貨幣貶值戰重演
第 35 期經世濟民 | 2013-04-22
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動搖全球金融架構基石,美國、歐元區、日本為首的發達國家或經濟體,千方百計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目的促使本身貨幣貶值,刺激本國出口及改善國內就業情況。目前各國競相利用貨幣貶值刺激經濟的做法,彷彿重演着三十年代大蕭條貨幣貶值戰時期的歷史。

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知得失。回顧約一百年前,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實施所謂金本位制,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下,每單位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決定,避免國家超發貨幣。但這種刻板的規則也使決策者失去了應對經濟衝擊的靈活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幾乎同時宣佈暫停金本位制,停止黃金和本幣以及本幣和外幣的兌換,隨後各國紛紛宣佈放棄金本位。面對各國掀起的貨幣貶值浪潮,令仍在堅持金本位的英國和德國也不得不於三一年宣佈放棄金本位,實行黃金出口限制,允許貨幣貶值。一些以英鎊為基礎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如印度、埃及、馬來西亞等均跟隨貶值,也放棄了金本位。各國為免吃虧,到三二年初,有二十四個國家宣佈放棄了金本位,並毫無顧忌地貶值貨幣,以對抗經濟危機和他國的關稅壁壘。隨後,美國在三三年也宣佈脫離金本位,增加印更多鈔票,加入貨幣貶值戰爭行列。

雖然貨幣貶值可刺激淨出口,進一步增加對國內商品的需求。當時利率也趨近於零,刺激投資,抑制通貨緊縮,鼓勵消費,但各國決策者都想確保自己不淪為輸家,爭相讓自己的貨幣貶值,實際上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以鄰為壑的政策,只圖一方利益,而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這對世界經濟發展並沒有起到關鍵作用,且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直到三六年,美國、英國和法國才談判簽訂了一份三方協定,承諾克制貨幣貶值,共建國際貨幣體系,暫時結束了“貨幣戰”。

金融海嘯爆發後,美聯儲局為抵禦通貨緊縮、刺激疲弱經濟而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以鄰為壑,相當部分美國印發的資金湧向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等,資產價格上漲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大增。且歐元區、日本等國的政治和經濟領導者們似乎黔驢技窮,爭相仿傚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自己的貨幣貶值,仿佛重演三十年代大蕭條貨幣貶值戰時期的歷史。各國需以史為鑒,避免世界經濟及金融體系出現不確定性。

澳門經濟學會柳智毅
macau.econom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