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仍嚴峻 未擺脫困境
澳門日報 | 2015-05-11
近年通脹高企不下,經濟學會昨發佈《澳門通貨膨脹問題研究——成因、影響及其治理》報告,以回歸至去年底為考察期,澳門經歷三個通脹周期,期間通脹率超過5%警戒線長達74個月,目前還處於通脹較嚴峻區間,未擺脫困境。

雖然經濟隨賭收下行,反映到通脹有滯後性,目前時間尚短,未看到回落跡象。若賭收持續兩三年回落,通脹會有明顯下滑。報告建議實事求是達成治理通脹共識;探索反通脹貨幣政策;繼續開拓貨源與價格監管政策,增加市場競爭。

經濟高增長高物價

報告由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毅合著。據介紹,三個通脹周期分別是○四年六月至○七年一月,○七年二月至○九年十月,以及○九年十一月至今。三個周期中,通脹率相對長時間處於較為嚴峻水平上。目前還處於通脹較嚴峻區間,未來走勢並不明朗,通脹風險仍然存在。

通脹特徵表現在:一,經濟高增長低物價向經濟高增長高物價轉變;第二,不同社會階層受物價變動影響基本相當;第三,食物及非酒精飲品類升幅突出,對通脹拉動效應較大;第四,資產價格急劇膨脹加劇通脹壓力。主要受內外成因影響,內部需求方面:第一,經濟快速增長形成巨大社會需求,拉動通脹。第二,公衆通脹預期轉化為消費行為。第三,批零價差逐步擴大,零售價格大幅提高,部分農副產品批發與零售價相差可達10%至400%,食品大部分比香港貴。

外部衝擊方面:第一,內地佔進口貨物的32.6%,內地通脹直接傳導至澳門。第二,人民幣匯率上升間接提高內地輸澳商品價格。第三,內地通脹和人民幣升值對澳門通脹壓力疊加。第四,能源等價格飆升推波助瀾。

承受力無超警戒線

報告亦分析通脹對經濟影響,首先,經濟增長對通脹具拉動作用,即經濟增長通脹亦上升;通脹對經濟增長產生負向抑制作用,但不算強烈。第二,通脹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時效性較長,每一次通脹對經濟增長的衝擊,約需要10季度後才能消除。

第三,經估算,澳門通脹率由1%上升到10%的不同水平時,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福利成本率相應地從0.41%提高到4.13%。該數據比美國高出約1至1.5倍,比內地低約0.5至接近1倍,通脹的福利成本損失處於中等水平。第四,觀察期內,通脹的社會福利成本佔GDP比例最低的是一○年,僅為0.13%,相應的社會福利損失為2.9億元;佔比最高的是○七年,為1.92%,通脹導致的社會福利損失絕對數額達到27.84億元。

分析通脹對民生影響,研究顯示通脹並未導致居民實際收入下降,資產再分配效應大於收入再分配,通脹對居民消費影響顯著。無論是總體居民還是各階層收入、支出和綜合經濟通脹承受力均沒有越過警戒線,表明澳門居民具有一定的經濟承受力。但由於通脹相對嚴重,削弱居民心理承受力。

打破壟斷引入競爭

報告認為應對通脹多項措施有效,但仍缺乏系統性,預期管理措施不足。建議第一,要形成治理通脹共識,包括治理通脹需要付出代價,需要以經濟增速放緩和失業率略為上升為代價;要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發揮治理作用。

第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對社會需求的擴大。第三,積極開拓貨源,加強價格監管。通過實現貨源產地的全球化,打破壟斷,鼓勵更多商戶參與經營和競爭,降低批零差價。第四,完善人力資源和勞工輸入政策。第五,加強通脹預期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居民通脹預期。第六,調整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適度多元化,實現供求平衡,達到控制通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