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立會長:商品售價率續提升
力報 | 2021-11-12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近兩年,對全球的影響有如骨牌效應般逐漸蔓延,當中全球航運緊繃問題更是始終未能紓緩,運輸成本不斷攀升,繼而掀起廣泛物價上漲,消費者已感受到壓力。主要依靠外地進口貨品的本澳亦因此受影響,一些外國品牌貨物雖未至於短缺,但供應亦正減少;而來自內地的商品供應雖尚算穩定,但隨著全球航運壓力及近期內地電力供應緊張,令本澳的內地商品價格亦正悄然上升。本澳供應商及經濟學者均預料本澳未來幾個月的市場物價將較為浮動,市民或需開始「捱貴價」。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貨運需求上升影響,全球航運緊繃問題始終未有紓緩,連帶導致運價飆升、本澳物價上漲相關問題,記者訪問過本澳市民意見,其中廖女士表示,近半年來感覺市面普遍商品都有所加價,超市商品加價尤其明顯,例如罐頭以往只賣12.8元,而現時則要14.5元,都有幾%的升幅;而其他蔬菜和大米亦有一定程度的升幅,但卻慨嘆「人工就無得加」。

  市民梁女士亦表示有留意到超市貨品有「靜靜雞」起價,雖然只是「一蚊幾毫」,但小數怕長計;又指當中蔬菜、生果等加價較明顯,由幾元至十元不等。她又坦言,物價上升之下以往一家三口煮餐飯僅100元內已可吃得不錯;但現時想「食好啲」都起碼要近200元,再加上公司要放無薪假,無疑亦增加了生活壓力。

 來貨價普升 凍肉升幅翻倍

  另外,雜貨店東主馮先生表示,醬油、雞蛋等的來貨價均有10至20元的升幅,坦言雖然升幅不算太大,但總括來說便會「賺少咗」,壓縮了利潤。他分析,相信是因人民幣匯率上升,變相亦令貨品價格普遍上升;他又指,自疫情以來顧客的消費意欲變得謹慎,年中當消費卡剛開始時生意較好,但現時接近年尾用得七七八八,生意亦轉淡。

  凍肉店負責人黃女士表示,因疫情後航運運輸等問題,普通凍肉類的來貨價均有一至兩成的上升,當中牛肉類更是有近一倍的升幅;她又指,其實凍肉類每年冬天月份都會升價,但不會如今年誇張;又坦言對生意有一定影響,貴價貨品便賣不出去。

長期依賴入口 物價波動難避免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表示,物價上升都是因全球因素,首先是受疫情影響,令全球貨物供應鏈令某程度上出現短期間的供應和需求的失衡,導致價格的變動。最近亦看到油價的上升,油價上升亦會影響生產成本;所以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令全球的供應出現某程度的短缺。而澳門的經濟體都是非常依賴入口,所以在全球性物價影響下,令澳門普羅大眾在一定程度上亦感受到日常用品、糧油食品等價格有所升幅,而這亦是可以理解。

貨輪「僧多粥少」 成本升幅倍計

  在批發界有著多年經驗的供應商聯合會會長葉紹文表示,近這半年,雖然部分國家已恢復生產,但仍不足以維繫供應鏈;因疫情原因,令運輸出現龐大的堵塞,同時出於防疫要求,許多國家規定船員或水手到岸後要隔離若干日子,令貨船不能如期開走,變相令船期運轉拖慢,形成近幾個月世界各地的遠洋港口出現「堵船」。而近期出現更嚴重問題,由於美國政府換屆後,大家都期望美國方面能將中國貨品25%的關稅暫停,但直至現時仍未有公布,以致在美國西岸的幾大港口,有超過一百艘遠洋貨船停在碼頭等候清關。
他續稱,另一方面,很多遠洋貨輪在疫情期間停航或減少航班,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令運輸成本不斷上升;如歐洲、美洲或澳洲新西蘭等地,他們的升幅是以倍數上升。

  至於國產商品,自去年5月疫情穩定後,物流運輸一直沒有太大影響;但直至今年因遠洋貨船出現「堵船」,以致貨櫃不足,令國產商品運到港澳都出現運輸成本上升,例如由上海、天津、寧波等港口來澳的貨品的升幅亦是數以倍計。

物價續慢慢升 明年中或回落

  根據統計暨普查局9月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本澳今年9月貨物貨物進口總值按年上升13.3%至120億元;而今年第三季進口貨值為395.3億,按年上升近五成。今年9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102.81,按年上升0.83%,較8月上升0.43個百分點。

  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接受本報訪問時分析,由於澳門的情況較為特殊,在疫情影響下外部需求大大減弱,靠本地內需支撑;因此反映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現時的升幅是尚可接受,以9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例,只是按年上升了0.83%,較8月份是略高,但在8月份之前的12個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都是出現降幅,即出現通縮情況。劉本立又指,澳門主要的民生用品供應方面尚算充足;當然目前是會有價格上升壓力,這是因為全球供應鏈問題、運費高企等,預計澳門未來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會慢慢升高。因觀察澳門近年的通脹率或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上升幅度都是大概一點幾至3%左右;因此估計澳門未來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會達到1至2%。

  但他又分析,目前通脹的成因主要是供應鏈運費上升、運力不足出現押船情況,但這些都是臨時性因素,估計到明年年中隨著貨物供應漸恢復正常,港口的卸貨正常後,這情況(通脹)便會有所改善。

料未來數月本澳物價較浮動 業界積極開拓貨源為民紓困

  持續攀升的物價伴著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究竟這種狀況還要延續多久?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關鋒分析,全球供應鏈緊張致物價上升和美國因素亦有關係,美國方面因疫情而實施另一輪的量化寬鬆,可預視很快便將結束,這體現在聯儲局最近一次決策都是減少買債,而這亦是一個信號,減少買債即對於貨幣政策有某程度的轉向,其不一定是收緊,但減少的下一步便是考慮在甚麼時候加息。

  關鋒又指,雖然不會在短期發生,可能是會在明年第二或第三季,這需視乎美國聯儲局的決定。但這裡的訊息很明顯就是美國不會再繼續量化寬鬆,所以這會導致資金的流向或會進一步流回美國,所以令大家似乎對全球物價的上升壓力比下行的壓力較以往大了;甚至有消息指,今年至目前物價上升的壓力是過去十年裡最高。

大型加工類產品或漲價6至8%

  另外,內地近月供電緊張,部分省份甚至拉閘限電,令民生、工廠、交通等均大受影響。供應商聯合會會長葉紹文稱,部分工廠每周開工時間僅一至四天不等,這便出現凡是需大量電量的工業製品會出現第一是歇性斷貨,第二是成本會增加,因其倉儲的貨易本來一個月可投入生產,現時便要等兩至三個月,以及亦有損耗。

  他估計,未來一些冷凍食品的價格會比較浮動嚴重,以及一些工業製品,如油脂類、麵類、罐頭食品、啤酒等的價格都會較為波動;其實在9,10月已看到有部分產品(價格)在調升,預料未來兩至三個月裡有關產品的價格都不穩定,會有調升。

  葉紹文稱,目前看到上述商品平均大概是升價4至7%左右,因有部分商品升幅未至於太多,可能只是2至3%,而2至3%可能供應商亦會消化了;但若部分商品升了超過10%,市場價格便不得不提升上去;但亦不會因為來貨起了10%,而供應便馬上升價10%,可能是調升6至8%。

尋找不同產區與貨源保供應

  葉紹文又解釋,如市民非指定某品牌產品不可,其實亦未必會感受到加價的壓力;因市面上同類產品有各種不同品牌,而事實上並非每個品牌都會同時升價,若市民可選擇不同品牌,相信市民未必會感受到太大加價壓力。

  他又指,供應商過去亦盡了力在不同地區、國家尋找不同的貨源;如近年來的大米,供應商亦盡了很大的努力,過去因歷史的因素,泰國米是佔澳門的90%,但現時已回落至60%左右,主要是找了柬埔寨、越南等的米進來澳門,將米價一路穩定下來。因柬甫寨和越南白米是相對較平,令澳門的供應除了穩定外,物價亦相對較平穩。至於其他的糧油食品,供應商亦是繼續希望尋找不同的產區與貨源,令有關產品亦能相對穩定。

澳供應商承擔社會責任 加價速度遠比香港平緩

  對於港澳兩地商品的升幅差別,供應商聯合會會長葉紹文指,香港經歷了暴動事件,以及近兩年來的疫情,他們亦出現類似澳門的不均勻情況,供應給酒店餐飲的商品滯銷,而零售的商品就相對暢旺;而此消彼長之下,香港部分的供應商就不會如澳門那樣保守,總之來貨價一升就即時升價,不理會市面到底是甚麼情況,運費一升會跟隨升價,很容易反映在市面上。但相對於澳門會較為保守一些,較有社會責任,所以澳門的升價便沒有香港那麼急促,香港可以隨時每個月加價,他們是無需要有社會責任,但這亦沒有辦法,因他們的成本太高。

  而有關澳門整體供應鏈的操作,澳大助理教授關鋒分析,簡單來看,本澳糧食方面有相當部分來自內地,另外一些凍肉或是超市其他的商品會是從其他國家來的,因此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航運、或是飛機延誤,而從不同媒體上亦得知,相當多的貨物都未必能夠如期付運。因貨品未能如期付運,而市場的需求亦不會因此而改變,所以便令到供應少了,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令部分貨品的價格可能出現上升的可能。【本報記者陳宇東、實習記者胡可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