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區經濟發展研究
課題主持人:
柳智毅、梁嘉豪
出版機構:
澳門經濟學會
出版日期:
2017-01-19
內容摘要/序言/編者的話:
社區經濟作為平衡社會整體需求和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的重要途徑之一,透過振興社區經濟,可為本地居民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空間、便捷的消費方式、完善的社區生活設施及其他配套,讓居民生活環境和素質有所提升;同時也讓澳門特色品牌和本土老店獲得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讓社區優良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得到保留和傳承,使旅客在澳門旅遊有更多的休閒和消費的選擇,這不僅讓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是澳門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重要一環。

然而,發展本澳社區經濟面臨種種難題:舊市中心社區普遍存在建築物老舊、土地低度利用、公共設施不足、產業沒落及經濟交易活動遲滯等現象。雖然目前澳門眾多商家希望分流旅客,活化舊社區經濟,但即使遊客分流到各社區,仍有一大核心問題:旅客的消費結構與一般社區居民的消費需求有很大出入,單純依靠分流旅客到各社區無法扭轉澳門舊社區經濟發展困難的局面。而不少離島區的大型新社區發展空間足夠,但人氣不足,常出現區內商鋪空置率高等問題,如何活化大型新社區的經濟,滿足當地居民生活所需,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而且,近年在推行“論區行賞”旅遊路線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同聲音,社區居民和遊客之間在“資源共享”底下,也衍生出一些矛盾。可見,活化舊社區經濟,不是推出一些措施,如改造建築物、對中小商戶給予支持措施,便算是活化了社區經濟。必須在更多方面考慮並予以適當的平衡。

為此,本研究收集大量國內外社區經濟發展模式與案例的資料,經分析澳門的不同類型社區有各自適合的發展方向,例如澳門本島草堆街、關前街一帶,本身擁有一定觀光資源,但本地消費能力較低,比較適合發展成類似佛山“嶺南天地”的模式,延伸歷史文物的優勢發展成集文化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街區。離島的大型新社區例如湖畔大廈、石排灣公屋群等,則屬於未具內在資源,但區內有大量居民具潛在消費能力,可參考新加坡的鄰里中心模式,或者是類似定期舉辦夜市或墟市的模式,活用社區閒置空間並發展社區經濟。至於本澳還有一些舊社區既沒有觀光資源,也喪失了本地消費能力,則要像台灣“彩虹眷村”那樣挖掘自身特點,透過服務創新,自下而上地發展其社區經濟才能獲得新生。

最後,筆者提出以下五大建議幫助澳門社區經濟發展,包括凝聚社區意識,為社區經濟提供由上而下引導,又由下而上支持的發展動能;透過輔導培訓,提升社區居民職業能力;挖掘社區特色,推動資源缺乏的舊區再生;透過不動產所有與利用分離的方式,打造觀光型商店街;活用閒置空間,完善新社區生活機能。期望透過促進社區經濟的發展,造福市民的同時又維持澳門經濟的長期繁榮。